[转正申请]浅谈《她的希望》:我们所图究竟为何物
本帖最后由 ELIZA 于 2023-2-1 17:41 编辑=============================
开票申请感言:
自我介绍:扑街理科仔,本囿于写不出小说,近日听说贵坛容许用书评转正,所以前来试试。
申请的论坛id:ELIZA
原创申明:个人原创
原文《她的希望》,作者Seayer,链接 https://www.jingjiniao.info/thread-39126-1-1.html
=============================
以下是作品正文 :
0.所图之物你是一名“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普通女性居民,你的性别让你不必去战场拼命,你的“雅利安人血统”让你在柏林可以正常生活。在元首的宣传下,直到去年九月,你还坚信着,德军终将取得最终的胜利。然而,英美两国空军的轰炸,架设于柏林城郊的苏军重型火炮,以及同样出自元首之口的《尼罗指令》——于德国全境实施焦土政策,彻底击碎了你的美梦。你于一片废墟中听说了德国政府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你的嘴角抽了抽,却最终没能翘起一个代表喜悦的弧度:一切都没有结束。“所有人类文明的成果,凡位于有可能被敌人占领的地区,都必须彻底予以摧毁。”元首下达的这项命令虽然没有被德军施行,却在战火中由同盟国实现。没有煤炭与天然气,只能焚烧房屋中的窗框和家具;没有自来水,只能饮用雨水和污浊的地下水;没有食物,只能食用老鼠、麻雀乃至死去将士的身体。你有时庆幸自己是女性,这样你被男性“玩弄”个几个小时就能换到一罐牛肉罐头;有时憎恶自己是女性,不然你就可以在战场上光荣赴死,而非像这样苟活至今。玻璃罐中的水经煮沸再冷却沉淀,终于不再浑浊,但打开盖子,迎面而来的还是一股令人反胃的恶臭味。你捏着鼻子,强迫自己把上面“还算干净”的水全部喝下去,而胃部的不适感让你立刻站起身——腹泻会导致身体水分大量流失,你必须将注意力转移向别处。于是,你选择向远处望去:这片曾是德意志首都的地界,如今只能看见无尽的断壁残垣,以及一堆或在移动、或永远无法移动的肉块,此外再无他物。你突然有些恍惚,一种奇异的绝望感出现在了你的心间,并非因为自己天真的第三帝国梦的破碎,并非因为长期且还将持续下去的非人生活,而是一个更宏观更深远的问题:我们所图究竟为何物,才会导致如此之境地?
1.无知之幕在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的《正义论》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无知之幕(Veil of ignorance)。”无知之幕是指在人们商量给予一个社会或一个组织里的不同角色的成员的正当对待时,最理想的方式是把大家聚集到一个幕布下,约定好每一个人都不知道自己将会在走出这个幕布后将在社会/组织里处于什么样的角色。然后大家讨论针对某一个角色大家应该如何对待他,无论是市长还是清洁工。这样的好处是大家不会因为自己的既得利益而给出不公正的意见: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将来的位置,因此这一过程下的决策,可以保证将来弱势的角色能够得到相应的保护;可以保证将来强势的角色不会得到过多的利益,因为在定规则的时候幕布下的人们会认同那是不必要的。当然,无知之幕只是一种假想,现实中并没有这么方便的道具。但是,如果这块神奇的幕布真的存在,哪些人会希望这块幕布合上呢?答案似乎不言自明:那些对自己当前的角色不满意的人。但,试想这样一个角色:一个男性高中生,父亲终日沉迷赌博、不务正业,母亲工资绵薄,只能勉强维系这个家庭,而我们的主人公,因为相貌丑陋、家境贫穷、成绩不佳,被同学霸凌,被老师嘲弄,可以说是无比典型的tsf小说主人公形象,代入到他的视角,你认为他会希望无知之幕降下吗?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全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2.6亿,“灵活就业”人口数量为2.1亿,农村人口数量为5.1亿——14亿人口并不代表有14亿生活在城市里的青壮年,幕布揭开,他更有可能会变成一名耄耋老翁,大小便只能在床上进行;一名煎饼摊大叔,身上还背着上一次创业失败所欠下的债务;一名农村少年,对将来的唯一认知是去城里和水泥;乃至他的赌鬼父亲,他的终日操劳的母亲,而非一名身材姣好、家境优渥的少女——如果真的可以打开哆啦A梦的四次元口袋,那么,比起这块幕布,一台时光机更有利于解决窘迫的现状:告知过去的你一场足球比赛的胜负,便可将你的资产翻个四十番。“人民企业家”,那些发自心底恐惧着无知之幕的人们,早已把这块可能是红色的遮光布藏了起来。正如那名北京高考状元所说:自己的父母都是大学教授,他们从小给自己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争得了优越的学习资源,因此自己可以“理所当然地”考赢别人,考赢那些教育全靠灌鸡汤的父母的子女。我们所图究竟为何物?从我的视角,我们这些“小镇做题家”中的绝大多数人,都达不到“对自己的角色失去希望,只渴望无知之幕降下”的虚无与绝望。所幸,人的审美标准并非只有拜金,我们依然可以跳脱出社会给予我们的价值观之枷锁,找出比红绿纸片更值得追求的东西。太阳尚未落下,现实仍存光明。
2.重于泰山写了1.7k字不见书的内容,如果我尚为高中生,那老师一定会骂死我,所幸我现在即将大学毕业,这种跑题对我来说刚刚好√《她的希望》,作者Seayer用9.8w字的篇幅,展现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平淡的展开,并非意料之外的叙事诡计,以及过于详尽的后日谈。若非被作者细腻的笔触所打动,多数读者可能早已划走。20世纪以来,艺术创作越发重视“故事”而非“艺术性”:《格尔尼卡(Guernica)》,如果略去作者毕加索(Picasso)对法西斯入侵西班牙的控诉,那就只是一幅杂乱无章的儿童画;《Comedian》,如果看不出作者卡特兰(Cattelan)用香蕉和胶带揶揄镰刀锤子标志,那它就仅仅是一根被粘在墙上的香蕉。当然,这并不是在否定文笔的重要性:即便你不知道《撑阳伞的女人》(woman with aParasol-Madame Monet and her son)的背后,是作者莫奈(Monet)对妻子卡米尔(Camille)真挚的爱情,也不妨碍你觉得这幅画很美——可惜当时的人们没有赏析这些“随意涂抹的色块”的眼光,卡米尔最终死于贫病交加。高中时,自认为翻遍了世界上大部分小说的我认为,从今往后,可能只有小说的故事和内核可以吸引到我。高三暑假,出于对“意识流”一词的兴趣,我去图书馆借来了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的《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通篇读完后,我不由地惊叹,小说的文笔竟然可以细腻到如此地步,仅以两段很简单的剧情为载体,依然可以完整而立体地塑造出三名主人公的形象,而且并不让读者觉得乏味。从我的视角,《她的希望》也很好地完成了这一点,这也是我写下这篇“读后感”的主要原因。文章主要讲述了在一场阴谋下,一名无辜的普通男子与一名将死的富家千金交换身体的故事,塑造了一名充满善意的男主角和一名理解并继承这份善意的女主角的形象。“她的希望”,女主角延续生命的希望,来自这名男主角健康的成年男性身体,而她延续“生活”的希望,来自这名男主角诚挚的善心。借由对两名主人公的塑造,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人间自有真情在”的笃信。文中曾提到,左思颜的母亲给她灌输过这样一个观点:“你得学着做个老奸巨猾的人,去欺负那些老实人,才能在这个世界上立足。”我想,这也是大多数父母灌输给孩子的观点。无法否认,人类的意识形态目前还处于低级阶段,人类社会将长期存在恶念,只要身处于人类社会中,就不可避免地会被这些恶念所伤——所以,为了使自己受损最小化,就必须把这份恶意转嫁到别人身上,这是一种对人类社会存在不公平现象的报复,一种变相的“以牙还牙”,只不过这双牙齿咬向了更弱者。“如果这个世界上全都是老奸巨猾的人,那被骗的人会变成谁?不那么狡猾的人吗?那这些不那么狡猾的人,不就成了那些人眼里的‘老实人’了吗?”报复的隐齿层层传递,剧毒的剑锋最终扎进了沈宸的肩膀;自己深爱的母后落入了恶役的怀中,雷欧提斯役的左思颜不慎将毒剑易主;克劳狄斯役的左母正在狞笑,而哈姆雷特役的他却只是松开剑柄,任由这沾染了自己鲜血的长剑落到地面。“每个人,其实都只是在为自己而活着。”在本不应是他的生命的最后,他向霸占了自己的身体的她解释了自己的选择。仅凭这句话,似乎无法解释他的行为——毕竟他死期将至,何谈“活着”?所幸九年义务制教育早已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将毒剑刺出,换来的不过是两具可怜人的尸体;将毒剑放下,至少可以拯救一个可怜的家庭。如果一段和善的话语就能让博弈的结果从负到零,那么自己内心的仇恨又为何不能放下?于是,他完成了人生中的最后一项选择,成为了“她的希望”。我们所图之物,绝不是“以牙还牙”的负和博弈——因为,如果不是这样,早在几百、几千、几万年前,人类应该就已经自己把自己消灭光了。
3.善之奇迹公元33年,耶稣于罗马人的十字架上惨死;公元1962年,雷锋在指挥倒车时发生意外,不幸殉职。三日后,耶稣复活,四十日后,耶稣在门徒的祝福下登云升天;三日后,雷锋同志逝世的讣告传遍了整个中国,四十日后,“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大家只能感叹现实的冷酷。上帝本是“永恒无限者”,但祂在传播善的教义时,却选择了耶稣这样一个“暂时有限者”,以至于他被钉在十字架上流血而亡;克尔凯郭尔(Kierkegaard)认为:“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狭隘地理解这句话,我们可以认为,雷锋之死是因为他的善心——若非是他的奉献精神让他下车指挥倒车,被晾衣杆砸死的便会是他的战友。美德的“意义”,对于每一个人而言,其实并不存在,因为这对于生存来说没有任何益处;而对于社会,也只是一种对“公正”的体现,一种虚无缥缈的道德基准。基于上述理由,我曾对人类的善心抱有疑问:如果每个人对践行美德都是以“我乐意”的态度,如果善行真的于己无益,为何人类社会中还会存在善意?康德(kant)曾提出“绝对律令”的说法,即人的行为准则,基于人希望自己的行为准则成为普遍的法规,或者说,希望别人也以这样的准则对待自己,或者用一句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古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温柔对待这个世界”,践行美德的人期待着世界报之以温柔——却发现这句话配的是一张龙图。以为这次换身完全是一场意外的沈宸,一如既往地施行着他的善举:不窥探少女的私密,重新经营起少女的商铺,甚至在得知“自己罹患心脏病”后,为了“左思颜”后世的声誉,去照料孤儿院的孩子——然而这全然是一场阴谋,如果计划顺利,他将是唯一的受害者。套用康德的观点,那些对他人施以恶意的人,这份恶意可能来源于别人对他的恶意,并且也早已做好了被他人的恶意所伤的准备。“好心没好报”,这是每个“社会人”都经历过的痛苦,也因此才会得出“欺负老实人”的结论。沈宸从梦境中醒来,梦中的“自己”最终下定决心去攫取无辜者的生命,而自己只能“如同被锁链死死地束缚住了一般”,在病床上无情消逝。但是,同样在梦境中,他看到了左思颜的过往,看到了她的痛苦与不幸。对霸凌者的仇恨此时转为了对身世悲惨者的同情,他意识到了一个更宏观更深远的问题:人从来都是暂时有限者,这一要素决定着人类注定是痛苦的,所以他人的善与恶不能成为自己的善与恶的基准。“善心并非理所当然,唯有恶意随处可见,但是自己还是可以传递善意”,外界的恶让他被迫弃绝了他的一切,但他却借着对善的进一步认识,借着这份“荒谬”重新夺回了他的一切。当一个人观察到现实与理想的巨大鸿沟,观察到种种不美好的社会样态之后,依然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那么这份坚持本身,就是超越理性的“信仰”。善意本就是与个体的生存相悖的事物,它的诞生源于理性无法到达的“奇迹”,而正是源于这位男主人公对善意的信仰,奇迹得以发生——耶稣复活毕竟是传说故事,沈宸最终在左思颜的身体中病逝;雷锋精神永远地传递了下去,左思颜“奇迹般地”获得了对抗母亲的勇气,“另一个沈宸”由此诞生。在我们的思维遍及永恒无限的时空后,最终回到了原点,回到了人这种暂时有限的个体上——我们所图之物,是人性的光辉,即便这同时也意味着无穷的痛苦与牺牲。
4.我的希望《她的希望》,作为一部tsf小说,似乎算不上合格——把主人公换成男男或者女女,都不会影响剧情的发展;当然,最重要的是,不够色()很高兴能看到这样一篇塑造一个完全正面的形象的主角的小说,也很高兴能看到,在剧情的最后,这份善意能够开花结果——谁又不想看到耶稣打赢复活赛呢?我先来,111()创作这篇“读后感”时,我没有向作者Seayer打听任何的创作思路,因此难免会出现“窗帘本来就是蓝色的”的问题。但,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没有哪种看法是绝对正确的,只有某种看法是绝对适合某个人的,对我来说,作者借由对两名主人公的刻画,传达出了高尚的价值观,这就足够了。文章进行到这里,我还是有些纠结,文中的哲学内容是否足够浅显易懂?思辨过程是否有些不够详尽而显得浅薄?但,摸了.jpg。这个问题就交给读者去批判吧。最后,过年时听家里亲戚抱怨说,中华文化正在逐渐被遗忘,然而在我看来,那些真正优秀的文化内核,早已融入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至于那些难记的古文和繁杂的礼节,活该被淘汰掉√
=============================
有点看不懂(#-.-) 本帖最后由 饮霜高歌 于 2023-2-1 14:27 编辑
这么多年了,我真的是第一次看见一本正经地以一篇站内的TSF小说为探讨对象且长度近乎等于一篇小论文还是用来申请入园的观后感啊。内容看过去还很充实思想的样子,思想发散得很广,好家伙,你这是为了入园呕心沥血地在整活啊!碍于本人水平不足,我无法在看完你这篇观后感后和你进行一场有深度的探讨(其实就是没看明白),也无法预知你这次大胆的尝试是否能为你敲开荆棘鸟的大门,但是不管结果如何,我们是可以从文字中看见你的诚意。这也许本来只是一个你在闲暇之时的突然蹦出的荒谬点子或者是在群里扯淡的时候其他群友随口一说的小玩笑,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会有这种灵光乍现的时刻,但是绝大多数人在头脑风暴过后,都只会把它当作过眼云烟,因为这是一件前所未有且吃力不讨好甚至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所以最多也只是给其他群的群友讲讲这个玩笑一样的点子让大伙乐一乐。而你,我的朋友,你成功地向大伙证明了——你没在开玩笑,就算是整活也得认真对待,整出个别出心裁,整出个大放异彩!莎士比亚曾说过——一定是实践和实际的人生经验教给了他这么些高深的理论。我觉得楼主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也是一位好不墨迹善于实践的人,我就喜欢你这种说干就干的精神!所以不管是为了这篇文的用心程度还是我对你的敬佩之心,我都得给你投上你所期待的赞同票。同时,我也期待着你成功进入荆棘鸟之后会留下哪些精彩点评。:zaogao: 哦,我还很好奇,让Seayer看到这篇观后感后他会有什么反应。震撼之余的是观点符合后受宠若惊还是看法不一时的义愤填膺。:zaogao: 你这样搞得大家不好回复啊()
帮忙贴个原文链接吧
https://www.jingjiniao.info/thread-39126-1-1.html 书评范文,我的评价是一伯昏 阿这阿这阿这
不知道说什么好,给您劈个叉吧 很用心的书评,值得通过 第一次见这么牛的书评
付出的心力大概远高于写一篇套路流水文吧
顺便弱弱说一句投票选项是不是多了一个?这样是不是算格式有问题 这个书评写得相当棒呀!就是可惜投票的选项多了一项,应该是四项。楼主试试能不能编辑掉?我之前看见有人可以的。要是不行的话就只能麻烦楼主重新开一贴了,要不审核那边不给过的。 Seayer 发表于 2023-2-1 16:41
阿这阿这阿这
不知道说什么好,给您劈个叉吧
老魔,我的偶像! 写的非常不错,楼主继续加油! 见证历史,及其罕见的成功书评:zaogao: 同为大学生,虽然写的东西千差万别,但你的文章我还蛮有感触的,毕竟我和你持某种意义上持相反态度。
不可否认,若无善的存在人类社会早就分崩离析,恶与恶的相互掠夺带不来一个发展的社会体系,若是真像有些人认为的人的本质就是一摊垃圾,那在核武器被发明出来时地球上的人类早该被炸上天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见到譬如捡起垃圾的孩子,主动让路的司机等对私利毫无意义的善良。早在我小学时,我也曾看到过一个ts小说(名字忘了真是对不起啊)大体是说一个将死的少年阴差阳错的以他暗恋的女同学身份复活,在经历了一系列麻烦与误会后他发现他自己死亡的元凶就是这个女孩与一些其他人,切他也明白了复仇之类毫无道理,以新的身份过完了一生。小时候读着这篇文章都觉得有什么堵在心口说不出,但碍于年幼,我无法明说这种感受;在近十年后的现在,假以您的文章,我才明白如何形容:善良与慷慨等善意是不存在与人类个体中的,一个孤立的人类(或者说存在)是无从谈起善的,故善本身是人的社会性存在,就好比我看的文章里的主角,他在有一切能力来报复仇人时选择放弃,倘若他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已死之人,他本就无从做任何事,何谈原谅?所以我们普遍认知的善是存在于人类社会本身的。
但是善从来不存在与人类社会中,善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只能存在于人的个体,包容一切的善固然伟大,但正如那句被歪曲前年的名言“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善是好的,但不代表一切都是可以原谅的,哪怕是许多人类整体的选择也不可以。我受勒庞的《乌合之众》影响颇深,虽然我不否认他的极端,但我仍认为人类作为一个群体存在时个体会受影响而变得丧失应有的文明与道德,以此类推,那群体本就没有善可言,善的存在是个体性的,不可随意断定的。若是人类群体就是真理的我代表,那湮灭在十字军东征的拜占庭帝国文明未免太可怜了些。
当然了,毫无疑问作为一部面相社会多方面本身的小说,主角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不说必要,起码也决不能是小人(点名表扬假面骑士龙骑与点名批评假面骑士01),但作者认为的人类社会体是善良,要以善对恶的感悟,我是尊重而不敢苟同,圣子复活的大团圆结局固然美好,但未免太理想化了,以残破而完整的内心活下去才是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的常态,以善谅解自己所有的苦难我不置可否,我认为所有的苦难都不值得原谅,所有的罪要迟早被惩罚,基督教那一套只会愚弄人(我本人对耶稣这一形象的美好品质毫无意见,但我本人对基督教非常有意见),在痛苦下坚持下去的自己才值得尊重。
其实谈起TS,色只是一方面(起码对我而言吧),更多的是一种对于现在生活的不满,希望自己可以占有更多更好的资源罢了,与‘我爸是李刚’和‘中3亿彩票’没什么本质区别。郑渊洁老爷子其实是我对TS想法深入的引领者(我这么说老爷子不会告我吧),他的《舒克和贝塔舌战》中有一话对美貌的讨论让我印象深刻,虽然最后结果为了不教坏小孩子是让美貌不重要的一方赢了,但那时的我深刻的意识到一个问题:人与人之间的鸿沟不只有努力()。或许在座各位不会太在意,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但对于一个每天还在学加减乘除的孩子而言这个冲击已经足够大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与偏见竟能如此不可想象。假使各位真的可以选择一个人的人生换给自己,想必没有人会去当一个矮穷矬吧,都明白美貌,财富这些条件能让一个人上到多高的台阶。
在人与人之间有如此的差距下,冷漠与偏见在所难免,所谓的善的社会更显得不合理。善与牺牲固然伟大,但无差别的善反而会滋生恶,会陷入“以德报怨,何以报德”的困境中,让善失去本身的意义。牺牲则在某种意义上更加可笑,战场上临死前挂念着老小的小士可能是将军们战争报告上可以随意抹去的零头。所以在人类社会中善不具有普遍性,善只以个体性存在。社会资源是有限的,善与退让保不住人的姓命与权利。个人甚至认为好人在社会上要一定程度上隐瞒自己的善,这绝不意味着以恶待人,也绝不是什么他人即地狱;相反,这是为了趟善真正的传递,让善与爱意到达值得它们的人心中,让好人真的可以有好报。(有感而发,献丑了) 天哪,这是我见过最精彩评论质量最高的投票贴了:zaogao: 书评写的不错,但想凭这个进来,还不如老老实实的找篇外文机翻润色,那个比你这种书评通过的几率高! 我的评价是这种类型的书评可以放进来,毕竟论坛还是挺缺少该类型的读者的。 这种书评我认为可以给过,写的很用心很好了 好,首先希望重新改一下格式不然不能过。善意在社会上的真正问题是能否战胜生来具有的保全自我本能,在这个基础上其实善与恶的界限其实相当模糊,究竟是偏向哪一方更好其实挺难一口确定的。 ELIZA 发表于 2023-2-1 17:42
老魔,我的偶像!
是本人!{:6_184:} 支持,jjn需要这样的稀缺人才(QwQ) 本帖最后由 Seayer 于 2023-2-2 02:07 编辑
想了好久,还是觉得应该说点什么吧。首先很谢谢这位大佬愿意为我的文字写书评,说实话有点受宠若惊,毕竟我只是一个兴趣使然的写作爱好者,写的东西更大程度上是用意泄欲的文字,在可能连小说的称不上,就这些乱七八糟的文字有人看我就谢天谢地了,遑论有人依着我的文字写书评了。在这里也挺感谢荆棘鸟论坛给我这么一个平台发泄自己的写作欲望的,虽然可能没什么人认识我,也没多少人喜欢看我写的东西,但只要看到帖子浏览量在加,有一个两个人回复我,我就挺高兴的了。
回到这个书评之上吧。说来不怕大家取笑,我前前后后看了这篇书评好几次,因为我实在是太高兴了,我从来没想过会有人对着我写的乱七八糟的东西能写出洋洋洒洒的这么多东西,还引经据典,套用了很多我听都没听说过的东西,完全超乎了我的知识储备,我甚至觉得这个书评本身的信息量以及营养价值都比我写的东西要高得多得多。但由于我本人就是个臭学理工的,平时喜欢看的也只是大家喜闻乐见的青春文学,莫说品读经典了,就是读懂这篇书评里的引据我就很费劲了。所以我这里就不献丑了,只针对楼主对我文章的一些解读做一些评论或者补充吧。
其实让作者本人解读自己的文章是挺没有价值的,像之前听烂了的故事里说的,某个作者做依自己的文章所做的阅读题只能拿到几分——原谅我贫瘠的阅读量只能举出这种烂大街的的例子——很多时候其实你心里突然想到这个句子,突然想到这个段落,你就下意识地写出来了,根本没有想过这个句子有什么特别的意味,放在那合适就好。所以关于楼主对我的文字做出的某些解读,其实我很多时候都没想那么多东西。比如我在动笔的时候,为了营造悲剧,我就把沈宸写死了——很单纯的一个理由,没什么特殊含义,没有说想把这个角色塑造得完美的想法,只是我单纯地喜欢写悲剧,我就这么设计了。至于后日谈所作两人的灵魂相遇,那也是在群友的建议下写出来的,本意是没有这一段,完完全全以悲剧结尾的。
要说我写东西的时候没有一点夹带私货,那倒也是假的。文字生来就是为了传递信息而创造的,而文章则是传递信息的一种载体,绝大多数作者都会以文章为载体来向自己的读者传递自己的思想,从而达到谋求知音的目的。但说来惭愧,我本人其实没什么思想,我不喜欢看哲学书,我也不会对周围的种种产生什么想法,但即便如此,我还是会在自己的文字里写一些自己的一些心路历程或者某段时间突然脑子抽风想到的东西。看过我的文字的人可能都会发现这么一个小点,就是我的文字里面会出现大段大段的人物心理描写,不管是干什么都喜欢想一堆事情,比如说沈宸刚换了身看到窗里面的自己那一段,我直接写了一大段八百多字的段落,中间没有任何分段,只是给沈宸杜撰了一个“初中写过小说”的一个毫无意义的经历,这段经历甚至在后文里没有任何作用,将他删掉对整篇文字都没有任何影响。但我就是写下来了,因为这就是我本人的经历——挺可笑的,初中的时候我就开始学着别人写小说了,但写的剧情跟一坨屎一样,盲目照抄某篇小说里让我印象深刻的剧情,把他们杂糅在了一起,没有任何逻辑可言。但那时候的我就是热衷于此,只觉得年少的英雄梦得以抒发,自己平平淡淡地过着一生,既不名列前茅,又不扬名立万,依着这种发泄欲望的文字,让自己所写的角色在所构筑的世界里所向披靡,完成着我在现实中完全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总觉得很爽,所以我才会将这个爱好留存至今,至今写文字九年,一次又一次地把我觉得完满的事物穿插在笔下的角色当中——回到那个文段的意义上,既然这个文段的删去与否对我的文字的结构上以及剧情上都没有任何影响,我为什么还要花八百多个字写下这一段让人看到就没有阅读欲望的文字呢?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为了寻求共鸣,寻求和我有着一样经历的人的共鸣。自初中开始,我写文字一向都是敝帚自珍,从来没有过将其发出去的欲望,也觉得自己写的破烂玩意发出去会遭人耻笑,但这样的想法显然是违背了文字的初衷:你不将它发出去,你的文字就没有办法将你的思想你的信息传递给别人。但很庆幸的是,我有一个认识了十一年的好友,自我写下的第一个字开始,他就是我的读者,同时,我也是他的第一个读者,我们两个人互相劝勉互相进步,一起写了九年小说。我很珍惜这份友谊,同时也想传达的事情就是,写一些自己发泄欲望所用的文字其实并不难,虽然我没有在原文字里明确地说出沈宸那段回忆的内容是我本人的亲身经历,但毕竟大部分情况下,主角都是作者的化身,初中的我靠着抄袭沾沾自喜,现在的我就可以自己想出一个简单的故事用自己的文字把这个故事写出来。我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向论坛里看我文字的人传达自己写小说的起始,同时也想传达,写小说其实没有那么高深莫测,只要你想说一个故事,然后用自己的文字把它描绘出来,那它就是一篇小说了。楼主也在前面说了,自己不写小说申请入坛是因为自己不会写小说,我其实觉得你可以大胆尝试一下,只是写一些发泄欲望用的文字的话,其实真的不算太难。
但其实更多的时候,我所写的主人公们的心理活动,都是依着角色设定以及环境自然而然就写出来的东西。比如沈宸觉得自己快死了,就想到“轻于鸿毛重于泰山”巴拉巴拉的一大串烂话;左思颜觉得沈宸老实了,就会想起“老实人容易被欺负”这种偏激的观点。大部分情况下这些其实都是我用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扯呢,谁会在自己快死的时候想那么多有的没的?谁会依着某个人的某些行动就想出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东西来?反正我不会,我估计我快死了都会想着自己的论文好像还没有写完要是挂科了该怎么办。但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这些是不可或缺的“夸大化”。比如沈宸的形象,我就不断地让他的心理活动偏向于比较崇高的一个人物形象,而左思颜的形象则是从怯懦到勇敢的慢慢转变的一个过程;我也会依着某个人物对别人的想法来塑造形象,比如左思颜对“老实人”的一大段心理活动,其实是我为了塑造左母的人物形象所写出来的。很多时候一个人物的言行举止能体现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但心理活动何尝不是呢?我总是不厌其烦地用这个方法塑造人物形象,屡试不爽。我本人也没有崇高到像沈宸那个地步,也不至于说为达目的能做到左母那个地步,我只是这么写着塑造角色,也不指望这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没想到这些东西都能让楼主做出文章来,实在佩服。同时也向楼主道个歉,因为我可能让你失望了,写出的文字居然只是有着这样简单的目的。
说到沈宸这个主角,其实说实在的,我挺不喜欢他的,因为他太完美了,太圣母了,所有的东西都想着自己承受,不愿意让自己周围的人蒙受痛苦——真的太完美了,现实生活中我从来没见过这种人,我自己就是个烂人,像你所说的,我也在文字里写到过的:“人都是在为自己而活着的”。我个人是很喜欢写有残缺的主角的,我笔下的每个主角都会有着或这或那的缺憾。譬如我构思了许久的某个没有发出来的文字里面的女主角,她很好,很漂亮很聪明,也打架也很厉害,这种基本上就是标准的女主角模板了。但我给她加了个不太好的负面性格,具体是什么也不重要了,只是在我眼里,没有任何人是完美的。所以我写的角色也不能是完美的,主角要有挫折,要有七情六欲,而不是在别人剥夺你的人生的时候还能坦然面对。但沈宸他不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分明不喜欢写这种完美的主角,我还是将他写得这么好,这么亚撒西,宛如耶稣在世一般。所以相较之下,我更喜欢左思颜这个角色。我也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也不知道读这篇文字的人注意到,其实这篇文字的主角不是沈宸,是左思颜。我花了大量的笔墨去重复强调了左思颜是一个“很喜欢逃避”的人,依着时间线来说的话,从小时候想逃避左母的强权控制,到得知左母的计划之后想逃避左母的安排,再到与沈宸换了身之后的支支吾吾,到想逃避沈宸挚友打来的电话,又或者是用俗烂的借口逃避沈母的追问,种种的种种,我都是在不厌其烦地塑造出左思颜这份怯懦的形象。因为这份怯懦,她才不敢同自己的母亲作斗争,才不敢面对沈宸。但这些慢慢地就变了,因为她看到了沈宸的所作所为之后就变了,所以才鼓起勇气不再逃避,想突破封锁前往广东向沈宸说对不起,所以在最后才敢鼓起勇气不与自己的母亲相认。这一大段的九万多字的文字其实就是左思颜的成长过程,从一个怯懦的只会服从命令的傀儡变成一个敢于同自己既定命运作斗争的男孩,这才是我所喜欢的,也是我认为的主角应有的成长过程。
至于文字的标题,所谓《她的希望》,其实说出来不怕大家笑话,这是我瞎起的,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寓意。但诚如楼主所述的,有时候读者依着作者写的东西做出了某种解读,倒也不能说是错的,哈姆雷特这种举烂了的例子我也懒得再去赘述,只是楼主的解读似乎也很好,那就当他是那样吧。
莫名其妙就写了那么多东西,写的东西也很没有章法,也不知道自己写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也不在乎有没有逻辑了,因为实在是太高兴了,太激动了,真的没有想过会有人依着我的文字写出这么好的书评。最后还是很感谢楼主所作的书评,虽然我的回复可能会让你有些失望,但我觉得我不做出回应真的不合礼数。在这里祝你申码成功吧。 怎么还有举报啊{:6_145:} 虽然看的不是很懂,但赞肯定还是要给的:zaogao:,毕竟这篇可以算是我见过的想靠书评进来的人里面写的最认真的了。我觉得既然鸟站允许书评作为进入方式之一,那这篇是没有理由进不来的。而且我觉得这篇也能给其他想要靠书评进来的朋友一个标杆,不要以为书评进站就是简单地把作品简介一复制然后写个一两百字就能轻松进入的捷径 一个好的读者比一群入站后就再无动静的浏览者要宝贵得多,书评的质量与观点如何并不重要,单是这份用心就比写流水账小h文的不知道强了多少倍。如果这样的书评无法转正,那么我认为规则里通过书评入站的选项可以直接去除掉了——反正放在那儿也是摆设。 本帖最后由 终焉之龙 于 2023-2-3 13:36 编辑
这书评写的太硬核了,赞一个 近年来在鸟坛看到的写的最后的书评,各种我闻所未闻的引经据典,对一篇小说的深层次解读,这种用心在鸟坛真的太少见了,赞👍 可惜了格式不对 大佬的文字非常用心,论坛就需要用心的读者 第一次看到用书评来赢得这么多人的认可,毕竟受到赞誉的书评完全可以开一本基本稳过的小说了
赞一个吧 这书评太硬核了!祝你成为论坛历史上第三个靠书评转正的人{:6_252:}(PS:正好论坛的作者们现在都因没有高质量的评论而发愁,希望你能带来更多更好的评论{:6_239:}) 顺便一提:没有在回复中给出解释的举报票是无效的 大家好啊,我是这篇书评“真正的”作者。
创作这篇书评的起因是过年走亲戚时,看到群里聊到入园投票又有人投“书评类文章”:“漫画推荐”,然后不出所料的,“我一般像过年不想让人难堪,能赞就赞今天实在……”对群友来说,这当然只是看个乐子,但对于我来说,“高三时我曾经给一个性取向为女的女同学写过一篇两千字的《皮瘾戏》书评,因为她认为这种ts小说讲述的是男同剧情。”即便是现在来看,这段故事依旧无比抽象,也因此承载了我对高中生活的无限怀恋。话题于是转向真正的书评,我也于是随口提了一嘴: 浅谈《她的希望》:我们所图究竟为何物 ,而大家也于是被这个玩笑逗乐。
酒精扰乱了我的作息,夜里三点,服用了褪黑素,我依旧无法入眠。白天的经历开始在漆黑的眼前闪现,那句玩笑话在繁乱的思绪中回想起来,思绪奔逸,不肖片刻,文章的第零至第二部分便已经构思完成——其中第一章“无知之幕”的部分,是我在高三写的书评里用过的事例,可惜那张作文纸被那名女生以“写的太好,不知道怎么回复”为由收藏了起来,那时的我的思想再也无从考据——“小作文”本就是我的爱好,第二天起床后,我便坐到电脑前,开始码字。
以我的习惯,这种小作文应该是一气呵成,一天完成,然而上午写完第二部分的一半,社交与娱乐活动打断了我的“高雅爱好”,码字只能一拖再拖,直到大伙都已忘记这个玩笑的一个无事的夜里,我点开word文档,试图接上先前的思绪。可惜我失败了,克尔凯郭尔的哲学思想,以及先前陪家人聊天时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讨论,影响了文章的走向,以至于和第零部分的绝望景象完全是两种画风——虽说这算是某种程度上的跑题,但我觉得那几段文字写的太好了,不想删除,况且这种生硬的转折在这种哲学散文里反而能起到故弄玄虚的作用,让人觉得看不懂是自己的问题,所以就顺着写了下来()
因入园投票事件而诞生的文章当然要投在入园投票区,于是便创了个小号,装模作样地发了过来——直到此时我才知道书评类文章也是可以用来申请的,之后才知道在此之前有过过审的——最终结果是70票赞票,以及评论区各位的支持,感谢大伙。
最后回复一下原作者Seayer:“好的作品应当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哪有正常人在创作小说的时候,会思考哲学问题?就如同人的记忆模式那样:你听说你的好兄弟和他的女友分手了,于是不由地想起一个月前的一次聚餐,一天前,你还对那家餐厅的菜品念念不忘,而现在再回想,却只能想起厕所的拥堵——诚然,窗帘是蓝色的,但文章中这段关于窗帘的描写,便是暗示了主人公痛苦的内心;你不喜欢塑造一个圣母形象,但你的故事,你的认知里却在期盼这名耶稣的出现。
最后的最后,什么时候我的笔触也能这么优美,心理描写能这么到位就好了(悲) 摇过的可乐 发表于 2023-2-9 00:32
大家好啊,我是这篇书评“真正的”作者。
创作这篇书评的起因是过年走亲戚时,看到群里聊到入园投票又有人 ...
偶然想到回来一翻,好家伙,原来是你小子来炸鱼:zaogao:
页:
[1]